摘要
煤田火烧区的存在,给勘探、建井、开矿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,通过对陕北煤田火烧区区域构造和煤层火烧区磁性特征的分析研究,利用磁测圈定出新老火区的分布,推测出煤层地下燃烧情况,并采取多种手段对火烧区的预防治理,达到了一定的灭火效果,挽回诸多经济损失。
1.前言
陕西是煤炭资源大省,尤其陕西北部赋存着大量的煤炭资源,但由于干旱少雨等环境因素,在沟谷煤层出露部位经阳光强烈照射,煤层出现氧化发热自燃现象,直接影响了储量的准确估算及后期开采,所以在煤田勘探工作中,查明火烧区的范围及有效治理是很有必要的。
2.测区地质、地层、构造
本测区属侏罗纪煤田,地层区划属华北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,中生代后期,受燕山运动的影响,陕北区域东部抬升,地层遭受强烈剥蚀,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上,为北西向倾斜的单斜构造,产状较平缓,倾角1°左右,地质构造简单,没有大的构造断裂。地层从老至新为:三叠系上统永坪组(T3y),侏罗系中统延安组(J2y),第三系(N2)及第四系(Q4)。其中延安组(J2y)为主要煤系地层。
本测区延安组以陆源碎屑沉积岩、浅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,其次为灰色粉砂岩、砂质泥岩和泥岩,少有粗碎屑岩。另外夹有一定具有经济意义的可燃有机岩—煤、碳质泥岩和油页岩薄层,另有极少量的内源沉积岩,主要有石灰岩、泥灰岩、菱铁矿、黄铁矿。
3.井田现状和可采煤层
3.1 井田煤层
井田内延安组煤系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一~五段,每段各含一个煤组,自上而下编为1~5号煤组,本矿区范围内主要为1-2上、1-2、2-2四层可采煤层,底板标高分别为:1115-1120m、1065-1075m和1040-1050m。其中1-1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五段上部,仅在测区东南侧有厚度为1m的煤层存在;1-2上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五段中上部,分布于测区的南部,平均厚度3.55m;1-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五段中部,在测区大部分可采,平均厚度9.41m,厚度变化不大,规律性明显,结构较简单,不含夹矸,属稳定型煤层;2-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四段中部,全部可采,平均厚度4.75m,厚度变化不大,规律性明显,结构较简单,属稳定型煤层。
3.2井田开采现状
井田地势为南高北低,北侧紧邻河道,东北部河道处有村庄(见图1),下部煤层未开采,中北部保留有小面积的原始地貌,其余地方地表都已被被剥离,东西两部分均已揭露到1-2煤层底板,西南部有两块小面积已露采至2-2煤层。井田内1-2上煤和2-2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明火区,共五处,主要由热红外遥感圈定出范围,其中火1为揭露煤层火,火2和火3主要为矸石堆火,火4和火5主要为揭露煤层火和采空区火。
图1 井田内煤层开采现状
4.测区地球物理特征
通过对井田出露地表和钻孔得到的火烧岩、粘土、砂岩、砂泥岩进行磁参数测定,得到了该区磁物性参数资料(表1)。
表1 区内磁物性参数测定统计表
岩性 | 标本块数 | 磁化率(单位:π×10-6 SI) | 剩余磁化强度(单位:10-3A/m) | ||
变化范围 | 平均值 | 变化范围 | 平均值 | ||
粘土 | 33 | 40.0~2120.0 | 1001.0 | 42.0~1003.0 | 580.0 |
砂岩 | 35 | 0.0~205.6 | 128.7 | 0~113.5 | 75.8 |
泥岩 | 36 | 0.0~215.3 | 133.5 | 0~117.8 | 77.1 |
火烧岩 | 41 | 79.0~4360.6 | 1379.4 | 88.0~1894.7 | 789.0 |
井田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和沙层覆盖;粘土在靠近河道处出露地表,具一定磁性,成为本次磁测工作的主要干扰源;砂岩、泥岩本身磁性微弱,甚至无磁性;当煤层自燃时,受高温作用的影响,使煤层顶底板岩石受热变质,形成了含暗色铁磁性矿物较多的烧变岩,温度降低后保留了较强的热剩磁,使其磁性变强,这是识别边界的重要特征。
5.磁法在新老火区的特征
5.1 磁法在火烧区的勘探原理
煤层自燃过程中,煤层及围岩中铁、磷等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,煤层顶底板随着煤层燃烧以后温度的降低,冷却以后形成烧变岩,烧变岩温度降低后保留了较强的热剩磁,其烧变岩和正常围岩具有了明显的磁性差异,磁法勘探正是利用这一明显的磁性差异,来解决煤层自燃后火烧范围的。
5.2煤层烧变与磁异常分析
煤层在燃烧的过程中,煤层上覆岩石受到高温烘烤,由于高温和地磁场的作用,铁质矿物经氧化还原及“弱场冷却”的物理化学变化,产生了较强的“热剩磁”,相应的岩层形成了具有较强磁性的烧变岩,使烧变岩与围岩产生明显的磁性差异,利用磁参数测量可以圈出煤层火区燃烧范围,也会在磁异常中有所反应。
煤层的顶、底板原岩中含有大量的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,但含矿原岩磁性较微弱,磁化率(K)值一般很小。通过资料收集了解到本次测区为火烧区,当煤层过火后,煤层顶、底板的原岩受到高温烘烤,其中的铁质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,从而形成含铁磁性矿物的烧变岩。温度降低后,就保留较强的热剩磁,其磁化率(K)和剩余磁化强度(Jr)的常见值一般为燃烧变质前的数倍至数十倍,从而形成了明显的磁性差异,相应的岩层形成了具有较强磁性的烧变岩,使烧变岩与围岩产生明显的磁性差异。
另外,未燃烧煤层磁性非常弱或无磁性,部分燃烧的煤层和正在燃烧的煤层磁性也很小,而熄灭后的烧变岩磁性最强,因此,用磁法勘探火烧区实际上反映的是发火带到熄灭带的范围。
5.3新老火区磁性特征
磁异常成果解释结果,由∆T等值线图可以看出(图2),整体为正中高磁异常;东北角为负高磁异常,为正常煤层;中间未开挖区为正中高磁异常;其余正高磁异常主要由老烧变岩所致。
图2 磁法解释图
经21个钻孔验证,其中ZK3、13、17和21共四个钻孔有火烧现象,其余孔均为正常煤层,综合考虑下勾绘出煤层自然边界,推测圈定出火烧区7处,其中死火区4处,活火区3处,磁法异常区9处,具体分析如下:
死活区(即老火区):SH1为正高磁异常,最高为864 nT,地表为原始地貌第四系覆盖物,未见工程开挖治理,可见多处裂缝,塌陷区有热气冒出,磁场值向上延拓50米后,该异常基本消失,主要由早期1-2上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引起;SH2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高为562 nT,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层,未见工程开挖治理,无明显火烧特征,成因同于SH1;SH3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高为358nT,地表已全部工程开挖治理,形成了落差5m的阶梯状陡崖,主要由早期1-2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引起;SH4磁测值除零星几处高值外都为正的中磁异常,最高为600nT,地表为1-2煤层底板,北部为后期转运来的烧变岩,上层覆盖有较厚的黄沙,未见明显火烧现象,南部表现为条带状中高磁异常,主要由堆积的烧变岩引起。
活火区(即新火区,正在燃烧):HH1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高为980 nT,地表已开挖治理,见煤层燃烧,多处裂缝及塌陷区有热气冒出,异常南部与火4重合,磁场值向上延拓50米后,该异常仍然存在,主要由1-2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引起,异常边界为火烧过渡带;HH2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高为676 nT。地表被开挖治理,见煤层燃烧,位于火5北部,磁场值向上延拓50米后,该异常值降低但范围变大,推测该火烧烘烤向西南蔓延,异常东部为1-2上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;HH3为正中高磁异常,磁测值北高南低,最高为384 nT,推测由陡坎边煤层出露而烧变形成的弱磁性烧变岩引起,与火4南部相吻合;
磁异常区: YC1为负低磁异常,最小为-1135nT,地表多为村庄和耕地,零星的正磁异常为铁器及房屋等干扰造成,煤层不存在自燃和开采;YC2、YC3、 YC4、 YC5、 YC6和YC7都为正高磁异常,最大值为642~969 nT,均由地表堆放的烧变岩所致;YC8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高为434 nT,北紧火5,向东为工程开挖的分界线,地表可见数排未见爆破的钻孔,属于待爆破开挖区,由地层松散及浅部岩层烧变所致;YC9为正中高磁异常,最大为359 nT,地表已被开挖揭露,表层岩石松散破碎,并覆盖有大量烧变岩碎屑残留。
综上所述,新老火区都为正高磁异常,不同之处为老火区磁异常值极高,并且成片状,对磁场值进行上沿处理后,规模较小的老火区磁异常会减弱甚至消失,而规模较大的老火区不会有太大变化;新火区整体为高磁异常,但磁场值高低参差不齐,零星伴有中磁特征,这与煤层的燃烧进度和程度不同有很大的关系,故而要区分新老火区仅通过磁测之外,还需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甄别处理。
6. 煤田火烧区的形成及灭火措施
6.1煤田火烧区成因
按照必要条件分为三个要素:①充足的空气(氧化助燃),②适当的高温(聚热大于散热),③充足的时间(形成火区全部过程)。
按照形成因素可分为三方面:①地理环境,陕北煤田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,而又属西风带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气候多变,温差较大,气温偏寒,雨少不匀,春多风沙,夏季多雨,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,形成低湿、寒冷、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,这些因素加快了出露煤层吸热氧化自燃的速度,是形成煤田火烧区的主要原因。
②自然因素,干旱半干旱区岩层和裸露的煤层经风化大量吸热,煤层颗粒孔隙内部原保留有部分CO2 ,当温度上升达到临界温度时,煤颗粒孔隙间的 CO2 借热浮力作用挣脱于煤层,煤颗粒之间又获得外部新的空气补给,当内存温度达到一定高温 ( 80℃以上),聚热温度大于散热温度时,就可以引起煤本身快速增温而燃烧,并释放出一定数量的CO2 气体,森林因久旱、干燥、少雨而产生自然火灾,雷电激化也会引起自燃,荒漠地表腐殖植土氧化自热燃烧,都会引起煤燃烧,这种火灾从古至今都有发生。
③人为因素,从人类钻木取火开始到现代的矿井和露天采矿,都存在着人为火灾的因素。现代煤矿发生的火灾,主要是生产管理上的问题,如开采方法不当,不能及时通风、排尘、井下火点不能及时熄灭等因素引发了矿内瓦斯暴炸,引起煤层燃烧。西北是煤田火灾多发区, 究其原因不仅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有关,而且与人的管理不善也有关。
6.2灭火方法
火区灭火现场条件可选择适当的灭火方法:①沙土压埋法,成本低、效果较好,②水土冲填法,③水冲降温法,④山脊火区暴破剥离法,⑤巷道隔离法,⑥液体二氧化碳灭火法,⑦冷弹高压膨胀灭火法(适用井下采区)。
灭火效果:井田内火4和火5为1-2和2-2两层煤自燃,防治前着火规模很大,防治时先后采用爆破剥离、沙土压埋、沙土压埋和水冲降温发等处理方法,地表明火被全部控制,再者由于水源方便,长期进行浇灌降温,效果尤为明显,因受地区限制,黄土极少,仅用沙子覆盖住了明火口,其内部仍存在阴燃,密封效果欠佳;火2和火3主要为2-2煤露采后自燃,规模小,采用了沙土压埋法,效果好;由于火1处在井田边界的西侧陡坎处,位置高,灭火成本较大,暂无治理。
7. 结论
1、磁测基本划定了煤田新老火区边界线,通过钻孔进一步验证了火区边界的可靠性,作者认为,利用磁测方法是确定煤田火烧区边界的一种简单、方便、有效方法之一。
2、磁测在区分煤田新老火区上效果较为明显,但受地形地质条件、煤层的燃烧进度和程度等影响,明确区分的话还需其他资料进而甄别。
3、在煤田火区防治方面,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的手段进行,必会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,挽回大量的经济损失,
【参考文献】:
[1]董守华 多边形体△T最优化反演圈定火烧区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(01).
[2]陈小龙 高精度磁测在陕北煤田火烧区的应用 [J].陕西地质,2013,12(2).
[3]张秀山. 新疆煤田火烧区特征及其勘探灭火问题的探讨 [J].西北地质 2001,34(1).